



資訊詳情
最好的告別
【概要描述】
最好的告別
人生在世,衰老和死亡是避不開的話題,尤其是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當下。有一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思考,它的名字叫做《最好的告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印裔作家阿圖·葛文德,最年輕的白宮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作者在書中主要討論了三大話題:臨終醫療、護理和養老。
對于照顧老年人,兒女和老人自己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兒女要的是安全,以至為了防止老人摔跤就不讓老人自己走動,老人們想要的卻是自我的認可和內心的尊重。對他們來說,微笑著看他們顫顫巍巍地扣好最后一個扣子,遠比我們走上前麻利地幫他們把所有扣子都扣上,更能讓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得到滿足。修復健康,也需滋養心靈。阿圖醫生走訪了不同形式的養老機構,給讀者介紹了幾種養老模式,比如有的機構讓老人照顧孩子和小動物,結果發現這樣更能消除老人的孤獨和焦慮,進而延長壽命,即便對患有嚴重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也是有效的。
對那些致命或不能治愈的疾病,如何把握治療的尺度呢?阿圖醫生從醫生和兒子的不同角度做了剖析:兒女完全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跟父母進行談話,征求他們的意見,以便真到了必要的時刻,能夠按照父母的心愿給出答案。美國的醫院在入院時就要病人對可能遇到的非常情況該如何治療做出選擇,它只是為了在病人遇到極致情況的時候,醫生可以按照病人已有的選擇做出及時的處理。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機制,說不定就不會發生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的是是非非了。
在美國,得了不治之癥的病人可以選擇繼續治療或“善終服務”。我曾經以為“安樂死”是最能減輕患了不治之癥的病人的痛苦,又能給他們保留尊嚴的最好的辦法。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改變了觀點。“安樂死”畢竟有強制人死亡的意思,而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生死自然才算得圓滿。死亡可能是我們的敵人,但是也符合事物的自然規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因為不治之癥而在監護室度過最后的日子完全是一種錯誤,他們甚至沒有機會對最愛的人再說一句“對不起”或者“我愛你”。社會在不斷發展,如果人們能有機會選擇“善終服務”,“善終服務就是姑息治療”,在自己的家里按照醫生和護士的指導用藥,必要的時候還能有專業醫護人員上門做及時、科學的處理,既減輕了病痛又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情緒上不再陷入痛苦和焦慮。有人或許會擔心費用會不會太昂貴,但阿圖醫生調查的結果是,這樣做反而節約了醫療費用。而且,接受善終服務的病人們,能住在親人身邊,狀態好的時候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見自己想見的人,最后能平和安詳地在自己家里離開這個世界,這對一個有尊嚴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幸福的。
遇見《最好的告別》是我的幸運。雖然我們還處在過度醫療的階段,還沒有臨終關懷可以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看這本書,通過書里的案例,接觸到一些新的成功模式,提前思考我們自己和親人在某些時候的處理方式。雖然我們國家現在也開設了“社工”專業,也有社工人員的培養,但是不論是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是職業素質,都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我希望醫療衛生管理部門的領導能看到這本書,用新的理念來改善我國的醫療管理水平和醫療模式;也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孩子能看到這本書,讓我們正視生命的輪回。
《最好的告別》,英文名“Being Mortal”,直譯就是“凡人有死”,雖然我們中國人都避諱這個“死”字,但這是自然的選擇,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那一天的到來。明天是美好的,我們向往太陽的心不會改變。希望在我們走到生命的目的地時,每一個人都能有“最好的告別”。(劉海榮)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