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詳情
大冶尖峰強化經濟分析顯成效
【概要描述】
想事講“經濟” 干事要“省錢”
大冶尖峰強化經濟分析顯成效
本報訊 不孤立地“死摳”某項單一指標,以全局眼光確定“最經濟”的工作方案,這是今年以來大冶尖峰水泥公司召開經濟分析專題會的出發點和基本思路。經過半年多的實施,這項制度在控制成本、提高核心管理人員水平方面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大冶尖峰的經濟分析專題會,是在該公司2019年推行生產例會制度的基礎上開展的。周生產例會進行每周總結、每周布置、每周調整,重在具體工作的完善,隨著設備的更新改進、運行穩定,工藝技術指標提高了,生產管理中的短板、漏洞減少了,生產例會也越來越像“工作布置會”,而由于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環境變化,水泥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原材料及其他相關市場也經常發生波動,從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大冶尖峰調整了例會制度,將生產例會改為每半月一次的同時,在每月的第二周,對前期工作進行全面的最終成本和利潤分析,提出當月“最經濟”的工作方案。
經濟分析專題會的主要內容,是對上月企業總體運行指標,各項生產、管理費用構成情況,不同產品在不同區域實現的毛利情況等,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尋找費用產生的根本原因,商討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與以往將運行指標逐個分析比較相比,經濟分析會進一步強調了全局觀念和“最終成本”意識,即在保證工藝指標不斷優化的同時,把各項工作放在“最終成本”的層面進行綜合考量,讓企業運營過程中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最大可能地產生效益。
以生料輥壓機為例,以往的指標分析主要考慮單耗,即磨一噸生料用了幾度電,現在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最終成本的對比,即磨一噸生料花了多少電費;由此產生的討論重點和工作改進方案,也從以往的“省電”,變成如今的“既要省電又要省錢”。再如原材料采購管理的分析,以往重在原料質量、價格控制,如今則要把原材料市場價格走勢、生產成本、質量指標、工藝配比等因素都“打包”分析,以保證能夠按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案進行采購和儲備。
在加強最終成本分析的同時,成本考核也進一步與工作責任制掛勾,以生料、熟料、水泥直接生產成本考核核心管理人員,通過分析每月原材料價格、技術指標、銷售毛利等情況,以年度預算為總綱,設定當月生產技術指標,使各個工作崗位、工作環節之間因此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真正做到了工作上的齊抓共管、目標一致、方向一致。而最終成本意識的強化,也很快產生了實際效果。從今年前三季度的企業總體運行數據來看,除去疫情影響因素,大冶尖峰多項經濟指標進一步優化,特別是科學“避峰就谷”降低動力成本,混合材添加配比“隨行就市”降低采購成本,表現得尤為明顯。
經濟分析會的推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團隊整體管理能力的提高。據大冶尖峰負責人介紹,通過強化“最終成本”意識,讓管理骨干和重要崗位的核心員工的全局觀念得到明確,想問題不再局限于本部門、本崗位,而是從最終成本的角度深入思考每一項工作的開展,不同工作環節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加強,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為企業后續發展的人才梯隊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記者 傅亦武)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