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直播帶貨有感
直播帶貨已經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新產業,呈現出極強的爆發性,正在創造一個千億級的新市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下零售業受影響,直播帶貨再度升溫,直播也成為全民參與的群體行為,甚至是一種線上娛樂活動,看了誰的直播、買了什么東西已成為一種話題。
一、名人效應流量為王。
直播帶貨打破時空限制,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效果,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名人、網紅等自帶光環,為所帶商品的價值背書,這些都是擁抱互聯網、抓住直播經濟機遇、提振消費信心的方式。除了明星之外這其中不乏一些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企業大佬,例如李彥宏、張朝陽、董明珠等,就連馬云也曾經挑戰和李佳琦同時直播賣口紅。可以說現在各行各業都瞄準了直播帶貨。除了企業大佬之外甚至還有各地官員干部走進直播間帶貨直播,全力應對疫情對產業扶貧影響。例如湖北秭歸縣副縣長宋俊華為當地特產臍橙帶貨。還有武漢解封首日下午,武漢市副市長李強和企業家、達人開啟了直播首秀,推介良品鋪子、蔡林記、仟吉西餅、周黑鴨等武漢特色產品。
二、直播帶貨不能“帶禍”。
毫無疑問,直播帶貨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臺最炙手可熱的營銷方式。尤其是疫情期間。但是直播帶貨中的“翻車”事件屢有發生,給消費者帶來不少困擾。價格優惠絕對是直播帶貨的一大利器。一些職業主播與供應商談判,拿下“全網最低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讓消費者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價格。價格是優惠了,但質量和服務還有隱憂。有的主播在推薦某產品時夸大其詞,產品與宣傳嚴重不符;有的所謂爆款單品存在質量問題,有些甚至是“三無產品”;有的平臺直播數據造假,誤導消費者;還有的平臺直播一賣了之,售后沒有保障。“不粘鍋”變成“不!粘鍋”,把陽澄湖“洗澡蟹”說成陽澄湖大閘蟹,某品牌小龍蝦曾因發布虛假廣告被處罰,某化妝品品牌也曾因對商品解釋不明確被罰款。這些“翻車”事件,直接從“帶貨”變成“帶禍”,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
三、直播帶貨中消費者的權益保障。
中國消費者協會梳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發現,一些主播帶貨時存在夸大宣傳、部分消費者遭遇假冒偽劣商品、售后服務難保障等情況,賣家與平臺之間、直播平臺與電商交易平臺之間的關系復雜,導致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合理維權訴求大打折扣。據中消協統計,37.2%的受訪者在直播購物中曾經遇到過消費問題,“擔心商品質量沒有保障”和“擔心售后問題”是消費者的兩大主要顧慮。電商直播涉及企業登記層面的法律、廣告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食品安全法、價格法等問題。由于電商直播是即時性的,相關的監管部門應有相應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消費者取證困難的問題。直播帶貨的本質是產品,而不是主播。在直播帶貨日益火爆的同時,如何保證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成了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直播帶貨引發的思考。
直播帶貨這么火爆,仿佛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能賣的,但是卻和醫藥行業格格不入。醫藥行業具有特殊性,即產品的銷售不能直接由廠家或者經銷商銷售給消費者,而需要通過醫療機構和醫生的診療并處方來銷售給消費者。這就注定了醫藥產品和直播帶貨無緣。并且藥品的療效需要市場、醫生和消費者的反饋,并不是靠名人流量效應就可以推動的。所以說我們醫藥行業的工作者不用盲目羨慕和推崇直播帶貨。而是更要做好本職工作,從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嚴謹、專業,把最安全最有效的藥品生產銷售給消費者,給老百姓帶來福音。
在“互聯網+”背景條件下,直播帶貨是應對適應新形勢新環境,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嚴峻考驗。互聯網是快節奏的,醫藥行業是慢節奏的。當兩者相互結合的時候,并不能達到有機融合,在很多方面是會出現問題的。這時候,互聯網的求快特征在醫藥行業并不可取。一旦持有“快速”的心態來到醫藥行業,就有可能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甚至于有可能危害到消費者的生命。醫藥行業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可能做出升級的產業。所以,醫藥行業要在直播帶貨火爆的背后學習和借鑒可用的東西,而不是把傳統行業的穩重、嚴謹拋之腦后。(盛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