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詳情
“破”“立”之間求進步
【概要描述】
“破”“立”之間求進步
今年第26期《尖峰報》刊登了一篇關于大冶尖峰水泥公司強化日常經濟分析的報道,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很有意思:大冶尖峰的經濟分析專題會,是在該公司2019年推行生產例會制度的基礎上開展的。周生產例會進行每周總結、每周布置、每周調整,重在具體工作的完善……從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大冶尖峰調整了例會制度,將生產例會改為每半月一次的同時,在每月的第二周,對前期工作進行全面的最終成本和利潤分析,提出當月“最經濟”的工作方案。
大冶尖峰去年開始實施周例會制度時,《尖峰報》也曾經報道過,該制度的實施,在各部門之間交流工作、及時發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等方面,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效果。但這個制度實施不足一年時間,就被從每周一次改成了半月一次,又增加了經濟分析會。這是為什么呢?報道中寫得很清楚:隨著設備的更新改進、運行穩定,工藝技術指標提高了,生產管理中的短板、漏洞減少了,生產例會也越來越像“工作布置會”。簡而言之,一項曾經行之有效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的進步,其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就被新的更切合當前實際需要的制度取代了。
從周例會到半月例會再到經濟分析會,大冶尖峰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的會議制度更替,其實也是事物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任何改革創新的過程,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其實質都是“破”與“立”的過程。
“破”是“立”的基礎。古人說,不破不立。任何“立”,都是從“破”開始的。“破”是對舊事物的揚棄,是對舊框架的突破。這種揚棄和突破并不一定是對以往的全盤否定,更多的是在以往基礎上的優化和提升。隨著對舊有事物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深刻,逐漸發現存在的不足或者局限,進而產生“不滿意”“不滿足”的想法,才會有“破舊立新”的欲望。所以,沒有舊的經驗,就無從產生新的成果,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比巨人看得更遠更廣。
“立”是“破”的目的。古人又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立”都有一定的方向、目標。然而“立”的方向、目標并非隨心所欲,而是由“破”來決定。只有想明白了“破什么”,才能知道“立什么”。“破”的方位,就是“立”的趨向;“破”的內容,就是“立”的目標;“破”是實現“立”的手段和途徑。
任何一個企業,都有發展的需求。要發展,就不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就需要不斷地創新。而任何創新成果,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更不可能永遠是“神兵利器”。即使是“專利”,也有過期、被淘汰、被超越的時候。所以,我們的企業要想長治久安、長遠發展,必須不斷地審視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把以往的“功勞簿”當成“破”的著眼點,不斷改進和提高,從而讓自己能夠一次次地“立”在更高更遠的地方。(一言)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